一些励志故事,那是别人的人生;一些鸡汤,只能给你三分钟的热度。偶然看到一个访谈,讲中国二本学生的处境,或许一些现实,你们不得不面对的未来,摆在面前,可能会比一些苦口婆心,更有效!
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破1000万,但是根据2021年应届生就业率来看,只有34%的同学找到工作,而大部分同学所得到的平均月薪都远低于心理预期。
今年就业率将再次降低,据调查显示,今年就业率可能不到30%,面对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,一位大学教授给出的建议是:让二本生下工厂,毕竟在现在这种竞争环境下,还是要以养活自己为主。
即使下工厂不是从事流水线的工作,是办公室或者技术岗位的工作,但大家基于对工厂的认识,也不甘于此出路。
是啊,辛辛苦苦地考上大学,谁会甘心在工厂工作呢?
疫情影响下,大量企业或裁员或缩招,最先感到寒意的,往往是二本学生。为什么?
南开大学在数年前曾对二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调研,结果显示:
二本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不仅远低于重点大学,更低于三本学校的毕业生。
一本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明显高于二本学生,这不必说,而三本学生的家境普遍较好,也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前途。
二本学生夹在其中,既没有原生家庭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的扶持,也受困于有限的教育资源,在剧烈的就业竞争中被无情甩出。“自主择业”,轻飘飘的四个字,略过了二本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到的结构性不平等。
现实很残酷。
一个男孩,二本毕业,最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去卖保险,工作压力很大,他住在城中村,镜头转向他租住的房间,整齐的书架,一把吉他,屋内的精细的布置和他匆忙奔波的外表很难联系起来.......
“一颗装扮和点亮生活的心,是他毕业之后,所能抓住的唯一确定的东西。”
大部分二本学生会通过考研或考公,来改变命运的轨迹。而对于那些需要反哺的家庭,很多人会边工作边准备考研或考公......想想,如果那是自己面对的未来,该怎么办?先来听听3个人的故事。
分享一个真实故事:高二辍学男生,边送外卖边准备考高
今年6月7号,沈阳一位男孩骑着外卖车参加高考的男孩,引发大家关注。男孩在高二辍学后成为骑手,后来取得高中同等学历,过去一年中边送外卖边准备高考,梦想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。面对记者采访,他就一句话:“就这一句话,就想当考生考大学。”
还有一个故事:“北大屠夫”陆步轩
当然,他不是一个二本生,但是这个卖猪肉的北大生,却是掀起第一波“读书无用论”的人。
读书真无用吗?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。
向上滑动阅览
1985年,是陆步轩第二次参加高考,(第一年他考入西安师范专科学校,他没去,选择了复读),最终以西安市第一名的成绩,进入北大。
1989年,陆步轩毕业,被分配到长安区柴油机厂工作。后来他下海经商,做过多种职业。
2000年,他租了房子开起了肉店。媒体争相报道:北大才子街头卖猪肉,掀起了“读书无用论”的第一潮。
直到2008年,陆步轩在广州认识同为北大校友的陈生,俩人合伙开起了“屠夫学校”。
如今,陆步轩的猪肉店一年销售额高达十几个亿,堪称猪肉行业的翘楚。
被嘲20年,最后为母校捐9亿,打破读书无用论。
陆步轩的成功,当然离不开他北大才子的身份,他的合伙人也是北大校友,去往一所好大学,去结识更好的人脉,这也是大部分老师和家人会给你们讲的道理。
学历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,这一观点在当下,仍然没有完全过时。
2020年,“一本”院校共录取约195万人,“二本”和专科类院校共录取约771人。人人都想去985、211,也没那么多名额啊......
不努力不拼一下,谁也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结果,对吗?
写在最后
希望本篇文章,能给目标不那么清晰,学习动力不那么足的你,带来一些思考。诚然,很多二本或者专科学生,甚至高职生也都有自己好的发展和出路,但每个人都该去努力够一够那个更好的自己,不是吗?
至于怎么去做,如何提高,相信有了目标和内在动力,你一定可以找到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