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的孩子爱打游戏,令多少家长头疼:回到家房门一关,耳机一戴,与父母无话可说,疯狂点击鼠标,沉浸在游戏世界......有一位教授爸爸,眼瞅着孩子要初升高,却有严重的网瘾,他哭诉道:游戏为何让人沉迷
他胜负欲很强,但进入实验班后,刚开始节奏跟不上,等补过来后已落后大截、无法赶上更好的同学。一次玩竞争游戏后,一发不可收拾,成绩下滑被分到普通班。他回答说:“游戏中可以犯错,如果失败了,我可以重生”、“开拓疆土,建立自己的帝国,这很有成就感”、“玩游戏身心放松”。这说出了游戏吸引人的两大主要原因:逃避压力、寻找自信。孩子喜欢在游戏里肆意驰骋、攻城略地,往往是因日常有巨大的压力难以承受:学习有压力,跟父母的关系紧张、或同学不喜欢自己......只好躲进网络。而青春期孩子的大脑,对“奖赏体系”很敏感,孩子希望做啥能立刻得到满足。当孩子无法在生活中获得成就感,得到的往往是批评,而游戏的巧妙设计能及时满足孩子。当家长因孩子玩游戏焦虑痛苦时,却容易忽略其背后的心理需求。不少孩子就是从迷茫无助开始,经历过失败、责骂,怀疑自己,最后自暴自弃通过游戏寻找丢失的东西。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
沉迷游戏的孩子并非坏孩子、无可救药。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是否更沉迷游戏。
家长要做的事情,第一是帮助孩子减压,第二是帮助孩子找回自信。首要目标不是要求孩子学习突飞猛进,而是把学习放一边,把关系放中间,降低他的压力源。这位爸爸不吼不叫成功解决
“行,学校的事情我们先不管,你先花一段时间在家里专心地打游戏。”孩子突然抬起头来,心想这是怎么了,觉得不可思议!!!“如果你一直打游戏,接下来就要考虑未来做什么了。”爸爸说:“也不是不行,但现在电竞选手都是很厉害的,也需要很强的能力。你觉得你要怎样才能在这条路上出人头地?”
孩子就去查了那些世界冠军的经历,原来他们在练习上花费的时间、精力,都是普通人类不能够承受的。
孩子觉得自己不一定能做到,对爸爸说:“要打出世界冠军也很辛苦。”孩子说:“我会减少打游戏的时间,我也会回到学校。”三天之后,老爸惊讶地发现,孩子早上起来就要去上学。其实这位爸爸只做了一件事:就是让孩子知道,爸爸妈妈在意的不是孩子去不去学校、现在表现如何,而是孩子内心如何想。在引导下,让孩子自己做出理性判断。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,爸爸妈妈有耐心,愿意陪伴他、等待他、帮他找到更多的力量去面对真实的人生。
善用孩子朋友力量+开辟新战场
家长要善用朋友的力量。
尝试跟孩子的朋友聊天,或者找机会邀请他们到家里来,多了解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和想法,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。比如孩子朋友说:“前一天打好几个小时游戏,太累了,对颈椎也不好。”这个时候家长可跟孩子朋友说:“你能去跟我的孩子说一说吗?”家长可以帮孩子开辟另一个战场,培养自控力。比如对男孩子来说,运动就是不错的选择。可帮孩子寻找一项喜欢的运动,让他们在呼朋唤友、讨论策略、集体作战中,获得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沟通链接,对于游戏的依赖会慢慢减少。网络世界是个无法逃避的存在,家长帮孩子学会与网络世界相处,将是一生宝贵的能力。